这位39岁的正高级工程师,从国际先进技术的学习者到国产高端装备的破局者,他用16年青春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重型锻造装备的自主崛起。
管亚彬(中)和团队成员
管亚彬(右四)
在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锻),一个全新的关于镁合金锻造产线的项目即将结项,作为技术中心研发所副所长,管亚彬肩上的担子不轻——不仅要突破“卡脖子”技术,与客户对接项目需求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还要协调内外部研发资源推进技术攻关,更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新一代研发人才。“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从以前的‘答题人’转换身份成为‘联合出题人+答题人’,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亚彬语气平静却坚定。
这位39岁的正高级工程师,从国际先进技术的学习者到国产高端装备的破局者,他用16年青春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重型锻造装备的自主崛起。
三个阶段 从学习到创新的成长之路
2009年8月,管亚彬本科毕业后加入天锻,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来。“我这个人认准一件事,就会坚持做下去。”他微笑着说,他将自己这16年的经历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9—2016年)是学习积累期。他从事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管理,参与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项目。“包括出口法国的1万吨压机项目、出口英国的1.65万吨压机和出口美国的1.75万吨压机项目。”这个阶段被他概括为一个“学”字,“跟国际先进的体系标准学,这是我们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第二个阶段(2016—2023年)是应用实践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怎么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他担任重大项目的技术及生产负责人和市场对接人,“我要知道活儿从哪里来,有了项目还要去设计研发,再从项目经理的角度去做生产和客户需求的现场验证,实现对一个项目完整的闭环管理。”
第三个阶段(2023年至今)是创新引领期。“作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聚焦的工业母机第一核心主业,天锻会在重型锻压装备领域持续发力,这也给了我个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未来要面对的是‘9+6’的产业发展需求,在其中的一些领域中,中国开始领先全球,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些原创技术的开发。不仅是为了适配集团的发展需求,也是为天津市‘制造业立市’高质量发展目标注入更多核心动力。”
突破垄断 打造国产高端装备
作为主要完成人和技术负责人,管亚彬带领团队长期对多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完成授权专利1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篇,主持重型新产品开发十余种,参与重大项目开发60余台(套)。他负责出口美国、英国、法国等企业的万吨级重型模锻等温锻造装备项目,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市场的垄断。为我国重点行业企业成功研制了2.5万吨超塑性等温锻造智能装备,1.2万吨快锻机组的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大飞机的成功研制提供了重大装备国产化自主可控关键技术保障。
他负责开发的万吨级轻量化铝、镁合金锻造轮毂生产线,目前已交付30余条,并实现整线出口到墨西哥、泰国、越南等国家,在行业高端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业化发展提供装备保障。
管亚彬负责开发的镁合金锻造车间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型等温模锻液压机入选2024年天津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为锻造镁合金的国产化自主可控和产业化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攻坚克难 突破镁合金锻造技术瓶颈
管亚彬坦言,镁合金项目是当前攻关的重点。“镁合金在国内的储量很大,但目前主要出口原材料并没有实现转化和应用。”他表示。
镁合金比铝轻1/3,在低空经济等重要领域具有巨大优势,但研发过程面临巨大挑战,这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参考依据,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镁合金锻造产线如何实现国产化自主可控,我们的研究找不到任何参考依据,我们在国内外也没有找到类似的设备。”因此,管亚彬团队选择与高校联合开发,从材料端着手展开研究。
“目前项目已进入现场实验测试阶段,预计明年可以结项了。”他说,“我们正在跟客户一起做各种测试和验证,一起来看最终的产品精度和合格率是否都能达到预想的设计效果。”
绿色智造 引领行业未来方向
绿色锻造是管亚彬及其团队致力发展的方向。“绿色锻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提高材料的成型精度,这样就能够节省材料。”管亚彬向记者解释道,“其次是材料和工艺替代,过去使用铁或者钢,现在用铝镁合金;过去用铸造技术,现在用锻造,这就使得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绿色。第三是锻造过程的绿色化。设备使用伺服电机、伺服直驱技术,在驱动上去除了中间环节。相比普通电机,伺服电机能耗低,不工作的时候还可以停下来,在节能的同时还能降噪。”
谈起这些,管亚彬显得非常兴奋,他坦言自己的脑子“不能停转”,喜欢一直思考:“我认为下一步的重点是智能化整合。除了设备本身,我们怎么把整条产线进行集成,通过智能化来整合数字信息,提升效率,提高产能。”
培育团队 传承匠心精神
在转型“技术+管理”的重要时刻,管亚彬完成了南开大学MBA学业,如今他再次选择天津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博士求学之路。深知学习重要性的他,在工作中也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技术中心研发团队目前有18个人,由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外聘专家和8名新人构成,其中12个硕士研究生,4个博士在读。”谈及研发团队的“含金量”,管亚彬非常自豪。
与此同时,他也需要直面制造业人才短缺的现实挑战。“要想让‘95后’‘00后’进入制造业的确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么能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我觉得是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成长机会、锻炼机会,通畅的上升通道等。”管亚彬说。如今,他已经成为年轻人在企业中的“导师”,按照天锻的传统,每年都会进行“老带新”的拜师结对,给师傅颁发聘书,还会给新人制订为期三年的培训计划,以此让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在一代代天锻人中间传承下去,也正是这种传承让以管亚彬为代表的天锻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和奇迹。
多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管亚彬团队先后获得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大赛铜奖1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连续两次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科技进步奖优秀奖,而他本人也入选了天津市第一批卓越制造人才。
未来展望 实现从0到1的原创技术开发
面对未来,管亚彬有着清晰的规划:“目前最大的任务还是解决国产重型锻造装备技术自主可控方面的难题,在这方面我和团队还面临着很多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0到1的原创技术开发,在集团加快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特别强调与客户深度合作的重要性:“我们要深入客户现场,获取真实需求,挖掘潜在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过去是客户出题我们解题,现在是我们与客户共同出题、一起解题。”管亚彬坦言,这种深度协同的合作模式已成为行业新趋势:“从客户的材料和工艺出发,进行我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这正是当下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作为一名从安徽走出来的技术专家,管亚彬在天津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从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到实现国产化替代,再到引领原创技术创新,管亚彬用16年时间完成了精彩的三级跳。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朝着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继续迈进,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